[1] 韩上,卢昌艾,武际,等.深耕结合秸秆还田提高作物产量并改善耕层薄化土壤理化性质[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0,26(2):276-284. [2] 张海林,高旺盛,陈阜,等.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6-20. [3] 陈学文,张晓平,梁爱珍,等.耕作方式对黑土硬度和容重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439-444. [4] 王慎强,李欣,徐富安,等.长期施用化肥与有机肥对潮土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2):77-78. [5] 王改兰,段建南.长期施肥对黄土丘陵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4):82-89. [6] 刘水. 不同耕作方式对农田夏玉米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4):91-93,110. [7] 刘淑梅,孙武,张瑜,等.小麦季不同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玉米农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8,26(1):103-107. [8] 龙潜,董士刚,朱长伟,等.不同耕作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下潮土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9,33(4):167-175. [9] 刘小宁,蔡立群,黄益宗,等.生物质炭对旱作农田土壤持水特性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4):112-117 [10] 王典,张祥,姜存仓,等.生物质炭改良土壤及对作物效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20(8):963-967. [11] 王智慧,殷大伟,王洪义,等.生物炭对土壤养分、酶活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科学,2019,44(3):14-19. [12] 许云翔,何莉莉,刘玉学,等.施用生物炭6年后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4):1110-1118. [13] 牛润芝,朱长伟,姜桂英,等.豫北潮土区轮耕模式对小麦光合特性、产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22,37(4):182-189. [14] 许云翔,何莉莉,刘玉学,等.施用生物炭6年后对稻田土壤酶活性及肥力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4):1110-1118. [15] 李合生,孙群,赵世杰,等.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67-186. [16] 张洋洋. 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作物生育生理特性的影响[D].洛阳:河南科技大学,2014. [17] 孟繁昊,高聚林,于晓芳,等.生物炭配施氮肥改善表层土壤生物化学性状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24(5):1214-1226. [18] 张黛静,胡晓,马建辉,等.耕作和培肥对豫中区小麦—玉米轮作系统土壤氮平衡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21,32(5):1753-1760. [19] 房彬,李心清,赵斌,等.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4,23(8):1292-1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