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皓升. 中国玉米产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现代管理科学,2020,23(2):31-33. [2] 赵久然,王荣焕.中国玉米生产发展历程、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3,15(3):1-6. [3] 岳海旺,李春杰,李媛,等.河北省春播玉米品种产量稳定性及试点辨别力综合分析[J].核农学报,2018(32):1267-1280. [4] 周进宝,杨国航,孙世贤,等.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J].作物杂志,2008(2):4-7. [5] 王克如,李璐璐,鲁镇胜,等.黄淮海夏玉米机械化粒收质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J].农业工程学报,2021,37(7):1-7. [6] 徐田军,张勇,赵久然,等.宜机收籽粒玉米品种冠层结构、光合及灌浆脱水特性[J].作物学报,2022(48):1526-1536. [7] 王行川,费继飞,刘东胜,等.基于玉米新品种联创808选育的商业育种问题探讨[J].玉米科学,2020,28(5):14-19. [8] 岳海旺,卜俊周,魏建伟,等.黄淮海北部不同熟期夏玉米品种灌浆和脱水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7,30(12):2659-2666. [9] 郭庆法,高新学,刘强,等.黄淮海夏玉米区玉米育种现状及创新[J].玉米科学,2007,15(6):1-4. [10] 宋慧,刘金荣,王素英,等.GGE双标图评价谷子‘豫谷18’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20,25(1):29-38. [11] 严威凯,盛庆来,胡跃高,等.GGE叠图法─分析品种×环境互作模式的理想方法[J].作物学报,2001,27(1):21-28. [12] 仇焕广,李新海,余嘉玲.中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21,42(7):4-16. [13] 岳尧海,周小辉,任军.夏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产量的通径分析[J].玉米科学,2006(6):59-61. [14] 邱博,罗水清,陈平平,等.不同夏玉米品种产量及农艺性状分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42(1):11-15. [15] 王洪章,刘鹏,董树亭,等.夏玉米产量与光温生产效率差异分析——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8):1355-13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