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戴宝生,卢华平,李蔚,等.棉花新品种产量与主要数量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24):6385-6388. [2] 宋琳琳. 不同棉花品种主要数量性状间的关系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9. [3] 王令涛,刘海静,刘桂珍.2011-2020年河南省审定玉米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演变分析[J].种子,2021,40(6):83-89. [4] 顾相蕊,姚曲峋,赵世春,等.长江流域杂交棉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3):5297-5300. [5] 杜家菊,陈志伟.使用SPSS线性回归实现通径分析的方法[J].生物学通报,2010,45(2):4-6. [6] 喻树迅,范术丽,王寒涛,等.中国棉花高产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8):3465-3476. [7] 戴茂华,刘丽英,唐长波,等.冀中南棉花新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综合评价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5,27(4):4-7. [8] 张清华,贺维昭,裴美燕.2011-2020年国家审定黄河流域春棉品种产量及相关性状分析[J].中国棉花,2023,50(5):17-21. [9] 徐乃银,李健.长江流域棉花区域试验国审品种主要性状的演变分析[J].中国棉花,2014,41(10):10-13. [10] 李娟,周小凤,刘文豪,等.42个早熟陆地棉产量与品质性状的多样性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22,50(2):73-78. [11] 张素君,李兴河,王海涛,等.陆地棉主要育种性状SSR关联位点的验证及优异材料鉴定[J].棉花学报,2022,34(2):120-136. [12] 田琴,司爱君,陈红,等.新陆早系列棉花品种产量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性[J].贵州农业科学,2018,46(2):1-4. [13] 秦文斌,李雪源,莫明,等.不同年代南疆棉花主要历史品种产量构成、纤维品质演变分析[J].中国棉花,2005,32(12):11-12. [14] 刘卫星,苗友顺,贺群岭,等.黄河流域中早熟棉产量构成因子分析[J].中国种业,2012(5):45-46. [15] 闫振华,黄晓莉,赵树琪,等.2006-2019年湖北省审定转基因抗虫杂交棉品种产量、品质及相关性状分析[J].中国棉花,2022,49(11):17-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