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张亚菲,刘松涛,曹雯梅,等.黄淮海夏玉米品种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研究[J].种子,2021,40(4):96-100. [2] 陈国平,王立春,赵明,等.近年我国玉米超高产田的分布,产量构成及关键技术[J].作物学报,2012,38(1):80-85. [3] 杨锦越,罗英舰,宋碧,等.不同玉米品种耐密性分析及其鉴定指标的筛选[J].种子,2019,38(5):80-85. [4] 石德杨,李艳红,夏德军,等.种植密度对夏玉米根系特性及氮肥吸收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1):2006-2017. [5] 谢振江,李明顺,李新海,等.密度压力下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相关性研究[J].玉米科学,2007,15(4):100-104. [6] 李方明,谢志涛,高旭东,等.不同密度水平下玉米农艺性状差异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22(6):46-50. [7] 徐丽娜,闫艳,梅沛沛,等.不同玉米品种冠层光分布和湿度比较研究[J].华北农学报,2020,35(6):106-112. [8] 刘武仁,郑金玉,罗洋,等.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叶片冠层光合特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2,20(6):103-106,111. [9] 郑毅,张立军,崔振海,等.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冠层结构和光合势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0(3):116-118,121. [10] 薛吉全,梁宗锁,马国胜,等.玉米不同株型耐密性的群体生理指标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55-59. [11] 韩金玲,李彦生,杨晴,等.不同种植密度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移规律研究[J].玉米科学,2008,16(5):115-119. [12] 佟桐,李彩凤,顾万荣,等.氮肥和密度对黑龙江春玉米物质积累、抗倒伏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19,28(3):377-387. [13] 穆心愿,赵霞,谷利敏,等.秸秆还田量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产量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0,53(1):29-41. [14] 薛珠政,卢和顶,林建新,等.种植密度对玉米单株和群体效应的影响[J].玉米科学,1999(2):53-55. [15] 陈远学,彭丹丹,胡斐,等.2种株型春玉米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干物质积累与养分吸收利用特征[J].西南农业学报,2020, 33(11):2469-2476. [16] 郑伟,边丽梅,董喆,等.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品种产量形成及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J].陕西农业科学,2021,67(8):5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