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磐修. 汉代河套地区的开发[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1):125-134. [2] 于首涛. 绥远省的粮食生产与家庭副业(1928-1937)[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 2015. [3] 张大众,刘佳佳,冯佰利.中国谷子种植利用史及其演进启示[J].草业学报,2018, 27(3):173-186. [4] 朱学海,赵治海.谷子的生产前景[J].张家口农专学报,2000(2):52-52. [5] 古世禄,独俊娥,古兆明,等.中国北部高原地区谷子(粟)品种高产稳产性的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 2001,34(4):454-457. [6] 刘锦川,刘建设,刘锦原.不同糜子品种抗旱性研究[J].种子,2017,36(11):70-72, 76. [7] 秦岭,杨延兵,管延安,等.不同生态区主要育成谷子品种芽期耐旱性鉴定[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1):146-151. [8] 程汝宏. 我国谷子育种与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河北农业科学, 2005(4):86-90. [9] 冯小磊,史高雷,张晓磊,等.河套地区种植方式与密度对‘张杂谷19号’产量的影响[J]. 农学学报, 2020,10(5):26-30. [10] 陈茜午,杨文耀,刘锦川.紫外线辐照对谷子种子染菌率及发芽的影响[J].北方农业学报, 2018,46(1):30-32. [11] 梁爽. 镰刀湾地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成果分析——以内蒙古玉米结构调整成果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20(34):17-18,27. [12] 温埃清,张建成,杨蕾,等.河套黄灌区麦田杂草绿色防控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 2021,37(25):115-120. [13] 宋国亮,赵治海,王晓明,等.优质杂交谷子新品种张杂谷1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 2019(5):18. [14] 史高雷,王峰,赵治海.张杂谷推广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5(18):66,68. [15] 王斌,姜凯喜,井苗,等.应用量化指标评分法筛选优质小米的实践[J].中国农学通报, 2010(1):62-66. [16] 张敏,刘辉.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小米食用品质评价模型的建立[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1,42(8):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