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薛艳,谌国鹏,孙晓敏,等. 高产高油多抗宜机收油菜新品种富民油21的选育[J].农业科技通讯,2024(11):184-186. [2] 姚雪雁,关周博,田建华,等. 高含油量甘蓝型油菜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6):6-7,10. [3] 靳丰蔚,董云,王毅,等.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陇油杂3号选育报告[J].甘肃农业科技,2021,52(10):8-10. [4] 郑本川,崔成,张锦芳,等.甘蓝型油菜育种亲本单株产量与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9,20(1):113-121. [5] 王璐璐,张超,黄莎,等.贵州芥菜型油菜主要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22,35(3):526-529. [6] 朱慧珺,张耀文,赵雪英,等. 绿豆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J].种子,2021,40(5):98-104. [7] 韩路,贾志宽,韩清芳,刘玉华.苜蓿种质资源特性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评价[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59-64. [8] 倪正斌,孙红芹,万林生.甘蓝型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7):1146-1150. [9] 邓聚龙. 农业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0] 李艳兰, 杨进成, 李祥,等.杂交油菜高产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3):17-22. [11] 岳含云.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作物性状分析上的应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4):296-298. [12] 白桂萍,刘克钊,谭永强,等.油菜高产群体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5(6):33-38. [13] 谢雄泽,谢捷,尹羽丰,等. 2016-2017年湖北省油菜区试品种(系)产量成因性状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4):38-42. [14] 宋稀,刘凤兰,郑普英,等.高密度种植专用油菜重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9):1800-1806. [15] 王毅,庞进平,董云,等.油菜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种子,2011,30(7):99-101. [16] 黄益国,张学昆,张毅,等.不同熟期油菜品种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作物研究,2017,31(3):260-264. [17] 陈建军,吴雯雯.鲜食大豆鲜子产量与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2):295-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