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番番. 葡萄种间杂交F1代抗寒性评价[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2] 樊丁宇,卢春生,闫鹏,等.南疆冬季不同条件下果园微环境的温度差异[J].果树学报,2013,30(6): 989-993. [3] 吴敏,王平,管雪强,等.天山北坡葡萄越冬冻害成因与预防对策[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2,24(3): 64-68. [4] 黄宏娟. 葡萄种间杂交F1代抗白粉病调查分析[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 王勇,苏来曼·艾则孜,李玉玲,等.红宝石无核×红旗特早葡萄杂交后代核性状遗传分析[J].新疆农业科学,2023,60(4):872-879. [6] 张泉,刘婧汇,姜建福,等.国内无核葡萄育种成果及特性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23(2):73-79,88. [7] 贺普超. 葡萄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8] 王荣,乔改霞,檀鹏霞,等.葡萄种间杂种后代抗寒性评价[J].中国果树,2021(5):25-32. [9] 夏文文. 柚与枳杂种F1代遗传性状分析及抗寒性初步鉴定[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22. [10] 王飞雪. 不同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研究[D].阿拉尔:塔里木大学,2020. [11] 金明丽. 苹果砧木实生后代抗寒性鉴定[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 [12] 高京草,王长柱,王进国,等.枣树抗寒性测定方法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6(5):72-75. [13] 高俊凤. 植物生理学试验技术[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2000. [14] 张振文. 葡萄品种学[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 [15] 刘崇怀,沈育杰,陈俊.葡萄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6] 乔改霞. 葡萄种间杂种后代果实品质及抗逆性特点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22. [17] 郭瑶,杨义明,秦阳,等.酿酒葡萄‘双红’与‘贵人香’杂交后代植株综合性评价[J/OL].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12(2023-11-06). [18] 黄相玲,张仁志.植物抗逆生理机制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21,15(34):96-99,103. [19] 任延靖,郭怡婷,赵孟良.植物应答低温胁迫的研究进展[J].分子植物育种,2020,18(14):4775-4781. [20] 韩玲玲,韩志强,杨强胜,等.应用电导率法及Logistic方程测定6种观赏海棠的抗寒性[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150-151,153. [21] 杨建民,周怀军,王文凤.果树霜冻害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54-58. [22] 白茹,高登涛,刘怀锋,等.引入石河子地区的葡萄砧木抗寒性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15,52(2):210-216. [23] 高登涛,白茹,鲁晓燕,等.引入石河子地区的5个葡萄砧木抗寒性比较[J].果树学报,2015,32(2):232-237. [24] 栗博文,贾亚男,周群,等.不同砧穗组合苹果枝条的抗寒性评价[J].北方园艺,2023(19):36-43. [25] 魏鑫,王升,王兴东,等.不同蓝莓品种对低温处理的生理响应及抗寒性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23,52(8):115-125. [26] 李瑞雪,金晓玲,胡希军,等.低温胁迫下6种木兰科植物的生理响应及抗寒相关基因差异表达[J].生态学报,2019,39(8):2883-2898. [27] 雷梦瑶,高小峰,白清敏,等.不同品种石榴枝条的抗寒性评价[J].河南农业科学,2023,52(6):120-130. [28] 李礼,陈尚武,李德美,等.六个欧美杂交种葡萄酿酒品质的试验研究[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05(3):52-55. [29] Azuma A, Udo Y, Sato A, et al.Haplotype composition at the color locus is a major genetic determinant of skin color variation in Vitis xlabruscana grapes[J]. Theor Appl Genet, 2011, 122: 1427-1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