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家琴,潘中山,李树林.我国玉米种植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20(2):40-42. [2] 冯健英,许洛,李中建,等.河北省青贮玉米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J].河北农业科学,2019,23(5):83-84. [3] 胡凯,张保军.我国玉米生产现状及策略研究[J].农业与技术,2019,39(1):65-66. [4] 刘震,徐玉鹏,赵忠祥,等.适宜黑龙港地区旱作小麦品种筛选[J].湖北农业科学,2019(S1):30-32. [5] 游永亮,赵海明,李源,等.黑龙港地区晚春播青贮玉米品种的生产性能及适应性评价[J].草原与草坪,2017,37(4):88-97. [6] 高彩云,任倩,李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研究——以河北省辛集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30(8):1-2. [7] 彭泽斌,田志国. 我国粮饲兼用型玉米的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J].作物杂志,2004(3):4-6. [8] 王汉霞,单福华,田立平,等.北部冬麦区冬小麦区试品种(系)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J].作物杂志,2018(5):40-44. [9] 胡希远,尤海磊,宋喜芳,等.作物品种稳定性分析不同模型的比较[J].麦类作物学报,2009,29(1):110-117. [10] 杨涛,李加纳,唐章林,等.三种评价品种稳定性方法的比较[J].贵州农业科学,2006,34(1):28-31. [11] 王艳秋,邹剑秋,黄瑞冬,等.饲草高粱杂交种产量稳定性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8,23(10):156-161. [12] 刘光辉,王国平,李家胜,等.外引棉花品种高稳系数法和生态适应性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6(7):84-86. [13] 唐永金. 作物及品种的适应性分析[J].作物研究,1996,10(4):1-4. [14] 温振民,张永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作物学报,1994,20(4):10-15. [15] 税红霞,王秀全,张华,等.基于高稳系数法的鲜食甜玉米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7,23(10):41-43. [16] 张新仕,李敏,王晓夕,等.河北省玉米生产比较优势分析——基于粮食生产大省的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6):191-195. [17] 李静茹,尉京红,朱晓敏.河北省三大生态类型区玉米生产成本差异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10):139-140. [18] 许东旭,于沐,黄长志,等.高稳系数分析法评价2016年河南省超高产小麦区试品种的高产稳产性[J].农业科技通讯,2018(2):55-58. [19] 林静,景东林.应用高稳系数等方法分析小麦新品种邢麦13号丰产稳产适应性[J].农业科技通讯,2019(7):96-100. [20] 苏瑶,高稳系数法分析水稻新品种高稳产性[J].安徽农业科学,1996(2):119-121. [21] 张海燕,夏国军,杨春慧,等.利用高稳系数法分析六个小麦新品系的高产稳产性[J].农业科技通讯,2019(10):81-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