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刘正,王会强,王秋岭,等.遮阴条件下玉米自交系配合力与遗传效应分析[J].作物杂志,2023(4):104-109. [2] 张树庚,任成梁,杨珍,等.硒肥对制种田玉米杂交种子活力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3,31(3):147-151. [3] 孙佳慧. 玉米自交系出苗速率评价及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22. [4] 顾日良,王永强,杨丽维,等.不同成熟度京科968种子活力与种子物理化学特性的关系研究[J].玉米科学,2018,26(3):56-62. [5] 郝楠,王建华,李宏飞,等.种子活力的发展及评价方法[J].种子,2015,34(5):44-45,49. [6] 刘毓侠,王铁固.种子活力研究进展[J].玉米科学,2012,20(4):90-94. [7] 王伟杰,陈保国,张远航,等.不同成熟度玉米种子生理特性与种子活力的关系分析[J].种子,2022,41(3):68-73,80. [8] 邢妍妍,董树亭,高荣岐.水分对玉米种子萌发调控的研究[J].玉米科学,2008(1):86-90. [9] 伍贤进,宋松泉,傅家瑞,等.玉米种子萌发能力和耐脱水能力的形成[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2(2):177-182. [10] 石海春,柯永培,傅体华,等.不同成熟度玉米种子活力的差异性研究[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3):269-271. [11] 佘宁安,王铁固,陈士林.玉米种子活力田间测定及其遗传分析[J].玉米科学,2010,18(4):18-22. [12] 吕巨智,贺囡囡,石达金,等.人工老化过程中玉米种子活力生理指标的变化[J].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1):68-73. [13] 王青峰,宫庆友,沈凌云,等.超甜玉米种子活力研究[J].种子,2007(6):4-7.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粮食作物种子第1部分:禾谷类:GB 4404.1-2024[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24. [15] 毛泓权,高赫阳,牟丰盛,等.不同含水量玉米种子包衣对贮藏种子活力的影响[J].种子,2023,42(8):1-4,10. [16] 杜红,张亚菲,朱卫红.同品种玉米种子大小粒活力差异比较[J].农业科技通讯,2021(5):126-128. [17] 任利沙,顾日良,贾光耀,等.灌浆期控水和施用控释肥对杂交玉米制种产量和种子质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 49(16):3108-31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