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伟,韩天富.“十四五”时期中国大豆增产潜力与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21(7):17-24. [2] Li F S,Liang J H,Kang S Z,et al.Benefits of alternate partial root-zone imrigation on growth,water and nitrogen use efficiencies modi-fied by fertilization and soil water status in maize[J]. Plant and Soil,2007,295:279-291. [3] 孙壮,张兴梅,何淑平,等.不同肥料组合对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及其经济效益分析[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1):122-125. [4] 刘亚娟,荀雨双,王胜,等.叶面喷施钼酸铵溶液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15):53-54. [5] 肖佳雷,赵明,王贵江,等.微肥与化学调控剂处理对春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性能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3(4):83-86. [6] 赵兵. 中微量元素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8(21):59. [7] 马琦琦,李丽君,王斌,等.微肥对植物生长作用及施用技术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3):4-6. [8] 刘荣甫,黄新平,陈翠明,等.春播西农T1351荞麦的适宜播种期[J].江苏农业科学,2021,49(6):81-85.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作物品种试验与信息化技术规程大豆:NY/T 1299-2022[S].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10] 张晓艳,杜吉到,郑殿峰,等.密度对大豆群体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1,30(1):96-100. [11] 杨庆凯,张晓艺,孟祥文,等.不同蛋白质、脂肪含量大豆品种在黑龙江不同地点的品质生态反应[J].大豆科学,2003,22(1):1-5. [12] Beckmann K A.The internal control of flower abscission in soybeans[D].West Lafayette:Purdue University,1981. [13] 陈喜凤,孙宁,谷岩,等.钾调控对大豆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J].吉林农业科学,2013,38(5):25-28. [14] 田艺心,高凤菊,曹鹏鹏,等.高蛋白大豆不同密度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分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山东农业科学,2018,50(8):58-62. [15] 刘建国,帕尼古丽,董志新,等.单位叶面积负荷量对大豆源库调节效应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 7(4):259-262. [16] 田艺心,高凤菊.高蛋白大豆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对密度的响应研究[J].作物杂志,2017(2):121-125. [17] 田艺心,高凤菊,王乐政,等.密度对高蛋白大豆生长动态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7,36(3):385-390. [18] 王家军,于佰双,李进荣,等.寒地不同肥料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7,26(4):637-640. [19] 苗任重,任秀荣,王建立,等.氮磷钾肥配施对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科学,2014(5):29-31. [20] 王自杰,杨晓贺,邱磊,等.刈号微量元素水溶肥对大豆和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7):30-34,46. [21] 张文钊. 氮素调控对大豆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 [22] 何萍萍. 不同农作物中元素富集与拮抗效应的研究[D].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3. [23] 杨亮,赵宏伟,刘锦红. 氮素用量对春玉米功能叶片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3):320-324. [24] 丁怡梦,陈慕琪,丁文锐,等.谷类作物碳氮代谢互作机制的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学报,2024,60(5):753-761. [25] 宁海龙,李文霞,韩秀才,等.栽培密度对高油大豆籽粒产量及品质影响初探[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24(1):75-76. [26] 宁海龙,宋秀吉,王雪依,等.氮磷钾肥对大豆脂肪含量的效应[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3):302-3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