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统计局[EB/OL].https://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 [2] 贵州省统计局[EB/OL].http://hgk.guizhou.gov.cn/publish/tj/2023/zk/indexch.htm. [3] 刘录祥,孙其信,王士芸.灰色系统理论应用于作物新组合综合评估初探[J].中国农业科学,1989,22(3):22-27. [4] 王士强,胡银岗,佘奎军,等.小麦抗旱相关农艺性状和生理生化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 2007,40( 11):2452-2459. [5]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及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10(3):20-25. [6] 余慧明,龙忠利,褚崇胜,等.贵州省玉米区试品种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 2016(2):43-45. [7] 先新,李清超,杨远平,等.不同玉米杂交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3-14,16. [8] 倪正斌,孙扣忠,孙红芹,等.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7,33(2):65-69. [9] 唐海涛,张彪,林勇,等.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07(5):912-916. [10] 李清超,马浪浪,文琼,等.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30):74-78. [11] 邓聚龙. 农业系统灰色理论与方法[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12] 雷铁拴. 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上的应用[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13] 郭瑞林. 作物灰色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1985. [14] 陈春艳,杨珊,李清超,等.5个玉米新组合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22,38(15):11-16. [15] 贾晓军,丁变红,张小伟,等.44个玉米杂交种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1):16-23. [16] 王平喜,进茜宁,吴向远,等.14个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9(5):12-18. [17] 孟静娇,张树明,刘婷婷,等.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21(4):128-129, 1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