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bdelghany A M A.大豆油脂组分的自然变异分析和相关候选基因鉴定[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 [2] 张继君,王克晶,杜成章,等.野生和栽培大豆特异种质资源发掘与应用[D].重庆:重庆市农业科学院,2019. [3] 王岚,王连铮,李斌,等.栽培大豆与野生大豆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研究[J].大豆科技,2014(6):21-25. [4] 刘顺湖,周瑞宝,盖钧镒.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的比较分析[J].大豆科学,2009,28(4):566-573. [5] 来永才,林红,方万程,等.黑龙江野生大豆优异资源筛选、评价及利用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5(6):379-382. [6] 陈爱国,王岩,孟未来,等.不同原生境来源野生大豆抗花叶病毒(SMV)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20(1):7-13. [7] 王岩,陈爱国,路明祥,等.辽宁省部分地区野生大豆资源考察与收集[J].辽宁农业科学,2017,293(1):17-21. [8] 张郑伟. 中国多年生野生大豆Glycine tomentella和Glycine tabacina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 [9] 王国勋. 大豆品种生态研究——Ⅲ.大豆品种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地理纬度生态分布[J].中国油料,1979(1):48-52. [10] 张艳,陈中赫,刘敬娟.利用自动凯氏定氮系统测定大豆籽实粗蛋白的初步探讨[J].土壤通报,2004(6):815-816. [11] 康翔. 大豆炸荚性及其相关基因功能的初步分析[D].南昌:南昌大学,2019. [12] 陈霞. 不同生态区域环境对大豆蛋白质、脂肪含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1(4):280-284. [13] 李向华,王克晶.半野生大豆起源及野生大豆稀有性状来源的形态学证据[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0,21(6):1357-1371. [14] 杨光宇,纪锋.中国野生大豆(G.soja)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成的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1999(1):58-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