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曹阳,钟俊周,文国宇,等.种植密度对烤烟生长发育及烘烤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8):35-37. [2] 毕文荣,吴永明,刘彦中,等.不同种植密度对烤烟产质量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35(S1):1-4. [3] 封俊,杨鹏,吕婉茹,等.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攀西地区烤烟月个体发育水平和群体结构的影响[J].四川农业科技,2016(4):39-42. [4] 陈岗,董继翠,李文标,等.翻耕和松耕深度对紫色土中田烟和地烟主要农艺性状和产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22, 50(13):32-37. [5] 蔡奇,屠乃美,胡志敏.烤烟群体质量及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7(S1):710-714. [6] 王胱霖,夏翠花,詹琼梅,等.昆明烟区田烟和地烟适宜起垄高度试验[J].农业科技通讯,2010(6):60-64. [7] 李海平,朱列书,黄魏魏,等.种植密度对烟田环境、烤烟农艺性状及产量质量的影响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08,22(S1):489-490. [8] 罗登山,王兵,乔学义.《全国烤烟烟叶香型风格区划》解析[J].中国烟草学报,2019,25(4):1-9. [9] 王彦亭,谢剑平,李志宏.中国烟草种植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10] 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农艺性状调查测量方法:YC/T 142-201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烟草病虫害分级及调查方法:GB/T 23222-2008[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12] 国家烟草专卖局.烤烟:GB 2635-1992[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2. [13] 胡小平,王长发.SAS基础及统计实例教程[M].西安:地图出版社,2001. [14] 张喜峰,张立新,高梅,等.密度、留叶数及其互作对烤烟光合特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中国烟草科学,2014,35(5):23-28. [15] 王志勇. 不同群体结构对烟草生长发育及产质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7,45(14):35-38. [16] 吕婉茹,王斌,曾宗梁,等.攀枝花烤烟个体发育水平和群体结构调控技术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23(2):3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