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铁固,马娟,张怀胜,等.玉米株高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J].玉米科学,2012,20(4):45-49. [2] 王铁固,马娟,张怀胜,等.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10-13. [3] 许莹莹,马青美,傅经效,等.玉米株高与穗位高的遗传效应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36(3):171-175. [4] 何文昭,王红武,胡小娇,等.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在不同环境下的数量遗传分析[J].作物杂志,2017(3):13-18. [5] 李浩川,陈琼,杨继伟,等.基于双单倍体群体的玉米株高和穗位高 QTL 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6,50(2):161-166. [6] 马娟,曹言勇,王利锋,等.利用WGCNA 鉴定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基因共表达模块[J].作物学报,2020,46(3):385-394. [7] 孙强,任姣姣,徐晓明,等. 玉米株高和穗位高QTL定位和全基因组选择探究[J].玉米科学,2022,30(4):40-47. [8] 李忠南,王克伟,王越人,等.玉米品种先玉335的血缘系谱及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J].玉米科学,2018,26(3):32-39. [9] 李忠南,王越人,邬生辉,等.玉米DH系15D969、D1279株高、穗位高的遗传育种效应研究[J].玉米科学,2018,26(2):35-39. [10] 李忠南,王越人,邬生辉,等.玉米DH系遗传参数分析和育种效果[J].玉米科学,2021,29(3):17-22. [11] 盖钧镒,章元明,王建康.植物数量性状遗传体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2] 孔繁玲. 植物数量遗传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 [13] 唐启义. DPS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4] 李忠南,王越人,李光发,等.玉米分蘖率的遗传研究[J].玉米科学,2016,24(2):15-21. [15] 2022年吉林省玉米品种试验实施方案[EB/OL].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官网.http://agri.gov.cn.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