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沈其荣. 土壤肥料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78-179. [2] 马忠明,包兴国,刘生战,等.小麦/玉米间作保护性耕作对产量及其效益影响的研究[C]//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加保护性耕作论坛论文集.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2008. [3] 刘均霞,陆引罡,远红伟,等.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作物根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J].华北农学报,2008,23(1):173-175. [4] 黄高宝. 集约栽培条件下间套作的光能利用理论发展及其应用[J].作物学报,1999,25(1):16-24. [5] 张恩和,黄高宝,黄鹏.不同供磷水平下粮豆间套种植对根系分布和根际效应的影响[J].草业学报,1999, 8(3):35-38. [6] 张恩和. 供磷水平对间套作物根系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1,21(1):53-58. [7] 胡承霖,范荣喜.氮肥、磷肥、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1):34-38. [8] 李玉英,胡汉升,程序,等.种间互作和施氮对蚕豆/玉米间作生态系统地上部和地下部生长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1,31(6):1617-1630. [9] 肖焱,李隆,张福锁.豆科/禾本科间作系统中氮营养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03,5(6):44-48. [10] 刘辉娟. 施氮对玉米间作豌豆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及机制[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 2012. [11] 周顺利,张福锁,王兴仁.土壤硝态氮时空变异与土壤氮素表观盈亏研究Ⅰ.冬小麦[J].生物学报,2001,21(11):1782-1793. [12] 田昌玉,左余宝,赵秉强,等.解释与改进差减法氮肥利用率的计算方法[J].土壤通报2010(5):1257-1261. [13] 鲁如坤. 土壤-植物营养学:原理和施肥[M].北京:化学出版社,1998:209-247. [14] 刘代银,伍菊仙,任万军,等.氮肥运筹对免耕高留茬抛秧稻氮素吸收、运转和子粒品质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3):514-521. [15] 杨安中,牟筱玲,李孟良,等.氮肥运筹方式对旱作水稻衰老及产量的影响[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4,27(4):126-129. [16] 孙文涛,宫亮,包红静,等.不同有机无机配比对玉米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1,7(3):80-8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