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广浩,刘娟,董树亭,等.密植与氮肥用量对不同耐密型夏玉米品种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7, 50(12):2247-2258. [2] 巨晓棠,谷保静.我国农田氮肥施用现状、问题及趋势[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4):783-795. [3] 郭丙玉,高慧,唐诚,等.水肥互作对滴灌玉米氮素吸收、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2):3679-3686. [4] 杨恒山,薛新伟,张瑞富,等.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1):69-77. [5] 赵明,李从锋,钟大森,等.我国多类型水肥一体化技术进展[J].作物杂志,2020(1):199-200. [6] 徐杰,周培禄,王璞,等.水肥管理对东北不同密度春玉米产量及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6,24(1):142-147. [7] 刘洋,栗岩峰,李久生.东北黑土区膜下滴灌施氮管理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J].水利学报,2014,45(5):529-536. [8] 刘洋,栗岩峰,李久生,等.东北半湿润区膜下滴灌对农田水热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0):93-104,135. [9] 吴立峰,张富仓,周罕觅,等.不同滴灌施肥水平对北疆棉花水分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20):137-146. [10] 王增丽,董平国,樊晓康,等.膜下滴灌不同灌溉定额对土壤水盐分布和春玉米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2):2345-2354. [11] 胡凯,王吉奎,李斌,等.棉秆粉碎还田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研制与试验[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9):24-32. [12] 袁寿其,李红,王新坤.中国节水灌溉装备发展现状、问题、趋势与建议[J].排灌机械工程学报,2015,33(1):78-92. [13] 周宝元,王新兵,王志敏,等.不同耕作方式下缓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 22(3):821-829. [14] 郭丙玉,高慧,唐诚,等.水肥互作对滴灌玉米氮素吸收、 水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5,26(12):3679-3686. [15] 纪德智. 不同氮肥对春玉米氮磷钾吸收与土壤氮素残留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4. [16] 魏淑丽,王志刚,于晓芳,等.施氮量和密度互作对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9,25(3):382-391. [17] 丁艳宏,屈忠义,李昌见,等.不同灌溉水源及方式对玉米生长特性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8,37(8):1-7. [18] 习金根,汤海军,周建斌.不同灌溉施氮方式夏玉米生长效应[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4(4):68-74. [19] 孙泽东,马兴华.滴灌施肥对作物生长及土壤氮素特征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6,18(5):164-170. [20] 孙永健,孙园园,严奉君,等.氮肥后移对不同氮效率水稻花后碳氮代谢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7(43):407-419. [21] 王帅,韩晓日,战秀梅,等.氮肥水平对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功能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20):280-289. [22] 苏旺,屈洋,冯佰利,等.沟垄覆膜集水模式提高糜子光合作用和产量[J].农业工程学报,2014,30(13):137-145. [23] 王泽义,张恒嘉,王玉才,等.亏缺灌溉对板蓝根叶片光合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学报,2020(55):705-714. [24] 周红亮,张丽娟,刘宁宁,等.调亏灌溉下氮肥管理对滴灌甜菜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0,38(6):159-166. [25] 杨恒山,薛新伟,张瑞富,等.灌溉方式对西辽河平原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J].农业工程学报,2019,35(21): 69-77. [26] 侯云鹏,孔丽丽,蔡红光,等.东北半干旱区滴灌施肥条件下高产玉米干物质与养分的积累分配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19(52):3559-3572. [27] 侯云鹏,孔丽丽,尹彩侠,等.覆膜滴灌下氮肥与种植密度互作对东北春玉米产量、群体养分吸收与转运的调控效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21(27):54-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