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程须珍,王述民.中国食用豆类品种志[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2] 张耀文. 山西小杂粮[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 金文林,濮绍京,赵波,等.中国小豆地方品种籽粒品质性状的评价[J].中国粮油学报,2006(4):50-54, 59. [4] 田静. 小豆的产业发展思路[J].农产品加工,2008(3):16-17. [5] 郑卓杰. 中国食用豆类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141-166. [6] 姜翠棉,徐东旭,高运青,等.小豆品种资源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与综合评价[J].河北农业科学,2014,18(2):25-28. [7] 刘振兴,周桂梅,陈健,等.红小豆新品种的适应性鉴定与评价[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36(5):19-23. [8] 张春明,张耀文,赵雪英,等.小豆品种联合鉴定试验与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2018,46(7):1092-1096. [9] 程须珍,王素华,王丽侠.小豆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10] 张春明,赵雪英.用GGE双标图分析区域试验中小豆品系的高产稳产性及适应性[J].农学学报,2013,3(1):6-9,31. [11] 王丽侠,程须珍,王素华,等.我国小豆应用核心种质的生态适应性及评价利用[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3,14(5):794-799. [12] 朱慧珺,赵雪英,闫虎斌,等.绿豆品种联合鉴定试验与评价[J].山西农业科学,2017,45(9):1445-1448. [13] 陈燕华,罗高玲,李经成,等.13个小豆新品系在广西地区的引种试验[J].南方农业学报,2016,47(11):1844-1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