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通讯 ›› 2025, Vol. 0 ›› Issue (4): 51-58.

• 试验研究 • 上一篇    下一篇

不同诱变处理的水稻诱变效应研究

高晟楠   

  1.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 黑龙江大庆 163000
  • 出版日期:2025-04-17 发布日期:2025-04-25
  • 作者简介:高晟楠(2004-),男,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农学。E-mail:1228277200@qq.com

  • Online:2025-04-17 Published:2025-04-25

摘要: 通过诱变处理能够大幅提高水稻单个基因发生突变的频率,但目前电离辐射和化学诱变在水稻诱变育种中的应用效果不佳,且难度较大。本试验以黑龙江地区第一至第五积温带主栽水稻品种松粳28、绥粳18、龙粳31、龙粳46和黑粳10为供试材料,于2023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绥化分院试验地,设置180、220、260计量60Co(Gy),0.5%、1.0%、2.0%甲基硫酸乙酯(EMS)和0.5、1.0、2.0×10-3 mol/L叠氮化钠(NaN3)9个诱变方法,共45个处理,经过对诱变处理后代的农艺性状调查、生理生化性状测定分析,明确不同诱变处理的水稻诱变效应机理。结果表明,通过诱导变异会使水稻出苗率、成苗率、根系形态、SPAD和主要农艺性状等指标较对照显著降低,但不同的水稻品种经不同方案诱导产生变异效应不一,如绥粳18品种采用180 Gy诱导效果较好,而龙粳46品种则采用0.5×10-3 mol/L NaN3处理诱导效果较好,但其中的部分指标则在2.0×10-3 mol/L NaN3处理时表现较好,具体效果需大量试验验证,并深入探寻诱变机理。因此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围绕探索无毒且高效的诱变剂和诱变方法,并在当前已有诱导方法下探寻适宜不同水稻品种的诱导方案。

关键词: 水稻, 化学诱变, 效应, 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