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作新,刘好宝,刘彩萍.烟叶烘烤过程中的酶促棕色化反应及其调控途径[J].中国烟草科学,1997(2):21-23. [2] 彭新辉,周清明,易建华,等.烟草多酚氧化酶研究进展[J].烟草科技,2006(12):38-42. [3] 杨树勋. 棕色化反应的理论与实践[J].作物研究,2020,34(1):97-102. [4] 杨树勋. 烟草酶促棕色化反应机理及其调控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9,33(3):246-250. [5] 吴何珍,金谷.胱氨酸与烟草多酚氧化酶作用机理的探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6(1):45-48. [6] 李玉娥,尹启生,宋纪真,等.烤烟中多酚氧化酶促褐变反应抑制剂的筛选[J].烟草科技,2008(11):40-43,47. [7] 李尼杭,卢红,杨焕文.烘烤过程多酚氧化酶抑制剂对烤烟多酚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22(1):69-73. [8] 叶长文,李璐,贺琛,等.基于高通量测序的雪茄烟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分析[J].烟草科技,2021,54(8):1-9. [9] 郑霖霖,赵亮,蔡兴华,等.雪茄茄芯烟叶工业二次发酵过程中细菌与真菌群落多样性变化分析[J].中国烟草学报,2022, 28(5):121-128. [10] 何凯锋,陈秀金,臧鹏,等.辐照杀菌技术对食品品质的影响及控制研究进展[J].食品与发酵工业,2023,49(10):299-305. [11] 陈云堂,郭东权,王娟娟.辐照技术在我国烟草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烟草科学,2011,32(2):90-95. [12] 余永茂,张淑华,刘石,等.加速烟叶发酵的方法[J].烟草科技,1990(5):2-3. [13] 许春平,杨琛琛,郑凯,等.UV照射对低次烟叶中性香味物质和常规化学成分的影响[J].烟草科技,2014(7):64-68. [14] 黄序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福建省卷[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6. [15] 苏德成,王承训,刘树杰,等.烟草化学与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2. [16] 郁建平,熊绿芸,陈风雷,等. 烟叶色素提取及烟叶品质综合测定法[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03,22(5):426-429. [17] 国家烟草专卖局. 烟草及烟草制品蛋白质的测定连续流动法:YC/T2 49-2008[S].2008. [18] 王超,刘艺琳,杨凯,等.近红外快速检测烤烟等级质量与关键化学指标的关系[J].中国测试,2021,47(2):81-86. [19] 王鹏,朱立军,尚军,等.国内外不同卷烟总氮、蛋白质氮、总植物碱氮的差异性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7(31):1406-1407,1410. [20] 钟庆辉. 烟草芳香吃味化学指标的探索[J].烟草科技,1981(4):8-14. [21] 吴帼英,王宝华,郝有恩.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2] 李易芝,廖玉芳,郭凌曜,等.湖南冬季积雪日数影响因子及其预测模型[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46(1):100-105. [23] 吴帼英,王宝华,郝有恩.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24] 邹纯,尹军峰.多酚氧化酶的性质及其在茶叶加工中的研究进展[J].中国茶叶,2021,43(6):1-6. [25] 戴亚,唐宏,施春华,等.烟草多酚氧化酶的分离提纯及性质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1(4):9-14. [26] 雷东锋,蒋大宗,王一理.烟草中多酚氧化酶的生理生化特征及其活性控制的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12):1316-1320. [27] 郝贤伟,李奇,张立立,等.上部烟叶多酚类物质含量及其与烟叶品质的关系[J].中国烟草科学,2022,43(6):76-81. [28] Enzell C R.Leaf composition in relation to smoking quality and aroma[J].Rec Avd in Tob Sci,1980(6):64-122. [29] Leffingwell J C,Leffingwell D.Chemical and sensory aspects of tobacco flavor[J].Rec Adv Tob Sci,1988(14):169-218. [30] 许春平,赵珊珊,杨志强,等.经紫外辐照与臭氧处理后烟叶香味成分和常规化学成分的分析研究[J].农产品加工,2016(15):40-44,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