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傅同良,刘先友.贵州糯玉米育种现状、种质创新及发展方向[J].种子,2008(6):78-81. [2] 黄晓琴. 不同鲜食糯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种业,2023(2):94-99,105. [3] 袁建华,陈艳萍,赵文明,等.江苏省糯玉米种质改良和品种创新[J].江苏农业学报,2012,28(5):963-968. [4] 张学信,王国兴,李清林.我国糯玉米的种质特性研究探讨[J].陕西农业科学,2023,69(1):78-84,104. [5] 鲍坚东. 中国糯玉米起源与育种选择分子机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6] 刘建华,胡建广,李余良,等.广东糯玉米科研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6):134-138. [7] 刘树勋,梁新棉,刘晓燕,等.2018年河北省鲜食玉米新品种跟踪与评价试验[J].中国种业,2019(11):48-52. [8] 许卫猛,魏常敏,李桂芝,等.黄淮海甜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J].中国种业,2017(4):55-57. [9] 王晨. 天津地区鲜食玉米品种的品尝鉴评试验[J].天津农林科技,2018(1):1-2. [10] 冷静文,尚云成,刘婷婷,等.鲜食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2):87-89. [11] 赵智慧,郑琪,贺春贵,等.10个玉米品种在陇东旱塬区的适应性评价[J].甘肃农业科技,2021,52(5):77-82. [12] 史振声. 鲜食玉米品种品质评价及标准的探讨[J].玉米科学,2006,14(6):69-70. [13] 吴嘉点,薛林,胡加如,等.鲜食糯玉米食味品质性状相关分析及优质新品种筛选[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19,35(2):57-60. [14] 魏常敏,宋万友,周文伟,等.鲜食糯玉米蒸煮品质综合评分和品质性状相关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20(9):79-81. [15] 孙广全. 糯玉米鲜食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5):44-46. [16] 徐丽,史亚兴,席胜利,等.“甜味糯”新型鲜食玉米及其代表品种京科糯768的选育[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23,24(1):317-3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