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屈洋,王可珍,康军科.陕西省大豆生产与产业发展战略[J].中国种业,2016(5):4-7. [2] 屈洋,王可珍,梁福琴.陕西省大豆育成品种农艺性状的演变趋势[J].陕西农业科学,2018,64(3):19-22. [3] 张璞,苟升学,肖金平,等.高蛋白大豆‘秦豆2014’的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9,35(26):19-23. [4] 屈洋,马雯,王可珍,等.关中西部播期对大豆农艺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大豆科学,2022,41(6):696-702. [5] 马雯,马兵,屈洋,等.大豆新品种宝豆10号[J].中国种业,2023(6):141-142. [6] 孟宪玉,肖金平.高产大豆新品种秦豆13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陕西农业科学,2014(4):114,120. [7] 王燕平,李文,宗春美,等.高产高蛋白大豆新品种杜豆15选育与栽培要点[J].大豆科技,2020(1):60-62. [8] 赵志刚,连金番,姬月梅,等.宁夏灌区大豆田化学药剂除草效果评价研究[J].宁夏农林科技,2021,62(3):5-7. [9] 李清华,林海峰,郑龙,等.菜用大豆新品种兴化豆618的选育及高产稳产特性[J].中国种业,2019,11:71-73. [10] 屈洋,马雯,刘晓婷,等.种植密度和喷施乙烯利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9):20-24. [11] 高媛,薛恩玉,姜妍,等.脂氧酶完全缺失无腥味大豆新品种东富豆1号培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20(1):56-59. [12] 屈洋,王元娣,马红战,等.关中地区夏大豆机械化收获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9(12):141-142. [13] 李海朝,文自翔,张辉,等.高蛋白大豆新品种郑4066的选育及启示[J].河南农业科学,2012,41(8):70-71. [14] 张丽亚,张磊,黄志平,等.高抗倒伏大豆新品种合豆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通报,2005(2):19. [15] 崔少彬,于晓光,陈祥金,等.大豆常规育种和分子育种相结合的研究进展[J].河北农业,2024(1):45-46. [16] 刘忠堂. 六十年大豆育种之感悟[J].大豆科学,2019,38(1):3-4. [17] 于德彬,张鸣浩,孟凡钢,等.密度对分枝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20,48(24):20-21. [18] 屈洋,马雯,王可珍,等.播种方式和施肥量对大豆光合特性、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23,39(27):17-23. [19] 梁家铭,莫先树,曹倩,等.模拟干热浪导致大豆症青的实证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3,45(1):175-182. [20] 王大刚,于国宜,杨勇,等.大豆症青主要危害因子对大豆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23,38(S1):119-124. [21] 李生秀,魏建军,刘建国,等.窄行密植对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影响[J].新疆农业科学,2005(6):412-414. [22] 高仁才,杨峰廖,敦平,等.行距配置对套作大豆冠层光环境及其形态特征和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5,34(4):611-6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