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金陵. 大豆的分类问题[J].植物分类学报,1976(14):22-29. [2] 孙醒东,耿庆汉.大豆品种的分类[J].植物分类学报,1952,2(1):1-19. [3] 王金陵,孟庆禧,祝其昌.中国南北地区野生大豆光照生态类型的分析[J].遗传学通讯,1973,8(3):1-8. [4] 李福山. 全国野生大豆目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5] 孙寰,赵丽梅,黄梅.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研究[J].科学通报,1993,38(16) :1535-1536. [6] 赵丽梅,孙寰,黄梅.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ZA的选育和初步研究[J].大豆科学,1998,17(3):268-270. [7] 杨光宇,纪锋.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综述Ⅰ.地理分布、化学品质性状及在育种中的利用[J].吉林农业科学,1999,24(1) :12-17. [8] 王克晶,李福山.我国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及其种质创新利用[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6):69-72. [9] 李向华,田子罡,李福山.新考察收集野生大豆与已保存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比较[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3,4(4):345-349. [10] 李向华,王克晶,李福山.中国部分地区一年生野生大豆资源考察、收集及分布状况分析[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05,6(3):319-322. [11] 姚振纯. Soja亚属内的半野生大豆及其资源价值[J].作物品种资源,1997(2):13-15. [12] 陈辉,张文明,胡晨,等.安徽省野生大豆资源考察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787-11788. [13] 田清震,盖钧镒.野生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植物遗传资源科学,2000,1(4):6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