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赵其国,腾应.中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 [2] 刘丽君. 中国东北优质大豆[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张春雷. 玉米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2(47):12. [4] 胡元坤. 我国玉米的生产现状和发展目标[J].中国牧业通讯,2010(12):28-29. [5] 岳玉兰,张世忠,张磊.东北春玉米生产历史、现状及前景探讨[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4):56-58. [6] 杨双. 东北地区玉米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中国种业,2015(4):6-8. [7] 杨国航. 东北早熟春玉米区玉米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J].玉米科学,2007(4):143-145. [8] 石庆龙. 发展东北地区玉米生产对策探讨[J].玉米科学,2006, 14(2):175-177. [9] 韩晓增,许艳丽.大豆重迎茬减产控制与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0] 杨东升,裴东.大豆重迎茬减产的原因与防治要点[J].农民致富之友,2014,(15):37. [11] 刘忠堂,于龙生.重迎茬大豆产量与品质影响的研究[J].大豆科学,2000,19(3):229-237. [12] 刘爱群,许艳丽,韩晓增,等.黑龙江省大豆重迎茬现状及对策[J].辽宁农业科学,2001(3):51-52. [13] 大久保隆弘.作物轮作技术与理论[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2. [14] 曾昭海. 豆科作物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研究进展及前景[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8,26(1):57-61. [15] 王迎霞,刘东林,王兴强,等.大豆-玉米轮作均衡增产技术推广与应用[J].北京农业,2015(2):63. [16] 班春华. 玉米秸秆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4(12):61-62. [17] 闫景凤,刘立强,宋炜.对北方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5(8):219-220. [18] 张强,秦涛,张红艳,等.玉米秸秆的综合开发利用[J].玉米科学,2014,14(12):168-169. [19] 王敬昌,杜运科,任亚琴,等.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策略[J].农业科技通讯,2012(11):95-97. [20] 李焕珍,张忠源,杨伟奇,等.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培肥效果的研究[J].土壤通报,1996(5):213-215. [21] 肖跃成,黄宝林,朱培荣.玉米秸秆机械直接还田的特点与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1998(2):46. [22] 胡瑞轩,康晓光.玉米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范[J].农民致富之友,1998(9):16. [23] 宋权. 玉米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与建议[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1(17):49-50. [24] 杨连玉,高阳.玉米秸秆饲料化高效利用的瓶颈及解决策略[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6,38(5):634-638,644. [25] 高德. 可降解缓冲包装材料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J].包装工程,2002,23(5):141-143. [26] 张强,陆军,侯林,等.玉米秸秆发酵法生产燃料酒精的研究进展[J].饲料工业,2005,26(9):20-23. [27] 王雪茜,陈正华,孙军.玉米秸秆能源化利用途径与方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4,32(10):35-38. [28] 旱田作物秸秆全量覆盖还田深松碎土整地与中耕技术规程:DB23/T 2970-2021[S].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29] 米秸秆粉碎还田技术规程:DB41/T1251-2016[S].河南省技师技术监督局,2016. [30] 太万红. 黑龙江省大豆玉米轮作轮耕机械化的生产工艺[J].农民致富之友,2021(7):124. [31] 沈桂明. 浅谈深松灭茬联合整地技术[J].农业装备技术,2014,40(2):34-35. [32] 吴利国,王冬梅,王政敏,等.试述深松灭茬联合整地技术[J].农机化研究,2001(3):144. [33] 春整地玉米秸秆还田技术规程:DB23/T 2978-2021[S].黑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