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通讯 ›› 2021, Vol. 0 ›› Issue (3): 169-171.
任红晓, 郭佳, 朱晓龙, 王贺, 宗丽娟, 姚振刚
出版日期:
2021-03-17
发布日期:
2021-03-19
通讯作者:
姚振刚,高级经济师,从事农作物栽培与推广。
作者简介:
任红晓(1986-),女,硕士,农艺师,从事小麦、玉米及豆类栽培与推广。E-mail:renhongxiao456@126.com
基金资助:
Online:
2021-03-17
Published:
2021-03-19
摘要: 通过试验研究5个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度随之增加,而主茎分枝、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及百粒重呈下降趋势。当行距50 cm,株距10 cm,密度为20.0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3 536.1 kg/hm2,各处理产量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
任红晓, 郭佳, 朱晓龙, 王贺, 宗丽娟, 姚振刚. 藁城区大豆品种密度试验分析[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3): 169-171.
[1] | 任小俊,刘小荣,吕新芸,等.山西早熟夏大豆种植密度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2019(12):131-133. |
[2] | 李洪杰. 不同密度与水处理对大豆鲁黄1号大豆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2,31(5):753-756. |
[3] | 宋微微. 密度对大豆田间微气候、 群体建成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大庆:八一农垦大学,2009. |
[4] | 华劲松. 种植密度对间作芸豆群体冠层结构与产量的影响[J].作物杂志,2012(5):131-134. |
[5] | 张晓艳,郑殿峰,冯乃杰,等.密度对大豆群体碳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1,29(3):128-132. |
[6] | 王伟. 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浙鲜9号’菜用大豆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6,32(3):43-47. |
[7] | 张旭丽. 密度对晋北地区大豆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7(3):127-131. |
[8] | 李文龙,李喜焕,王瑞霞,等.河北省夏播早熟区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2015 ,44(3):40-44. |
[9] | 李挺.密度对大豆中黄13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5 ,33(4):573- -574. |
[10] | 郑丽敏.不同种植密度对安豆203形态及产量性状的影响[J].大豆科技,2018(3):26- -28. |
[11] | 张伟,张惠君,王海英,等.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06,25(3):283- -287. |
[1] | 孟范玉, 佟国香, 满杰, 毛思帅, 解春源, 周吉红. 北京地区多穗型小麦播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4): 43-46. |
[2] | 庄迎春, 季林章, 李山东, 孙楠. 小麦秸秆全量还田应用腐熟剂对秸秆快速腐解及水稻产量与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4): 47-50. |
[3] | 李金峰, 刘骏, 杜立丰, 张金霞, 简俊涛, 刘广成. 减少灌水次数对小麦氮素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4): 51-56. |
[4] | 闫童, 高秀英, 周建康, 李西强. 不同化肥减量增效模式对花生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4): 130-132. |
[5] | 张小燕, 鲁学文, 童永贞, 霍静雯. 肥水优化管理对高寒二阴地区莴笋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4): 174-176. |
[6] | 肖仕楼, 邝美玲, 冯瑞安, 黄健超. 不同苗龄定植对辣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4): 186-188. |
[7] | 王清清, 汤学军, 卢依灵, 许剑锋, 金羽清. 7个籼型晚稻单季品种比较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4): 194-196. |
[8] | 范凌, 马晓春, 张俊江, 高前宝. 杂交水稻新品种F两优1252的选育及应用[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4): 221-223. |
[9] | 白廷堂, 毕建杰. 施用粉煤灰基土壤保水调理剂对冬小麦影响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3): 53-58. |
[10] | 魏海鹏, 贾永红. 探究氮磷钾对春小麦奇春12136农艺性状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3): 59-61. |
[11] | 李亚萍, 杨永丽. 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杂交种和育187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3): 124-128. |
[12] | 郭文婵, 浮光成. 新乡市夏播大豆品种比较试验[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3): 163-165. |
[13] | 王囡囡, 张春峰, 张洪权, 宋英博, 孟庆英, 朱宝国, 李于, 樊伟民. 不同氮磷钾施肥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3): 166-168. |
[14] | 葛哲源. 淮北地区晚播小麦亩产600 kg产量分析与栽培技术[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3): 261-264. |
[15] | 刘革命, 赵俊卿, 刘成. 大豆新品种兆丰3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 农业科技通讯, 2021, 0(3): 291-293. |
阅读次数 | ||||||||||||||||||||||||||||||||||||||||||||||||||
全文 109
|
|
|||||||||||||||||||||||||||||||||||||||||||||||||
摘要 31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