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319. [2] 苏文田,刘跃钧,蒋燕锋,等.黄精产业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的建议[J].中国中药杂志,2018(13):2831-2835. [3] 迟惠荣. 多花黄精叶枯病病原菌鉴定及贝莱斯芽胞杆菌防病促生效果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4] 周先治,苏海兰,陈阳.多花黄精主要病害发生规律调查[J].福建农业科学,2017(10):25-27. [5] 田启建,赵致,谷甫刚.贵州黄精病害种类及发生情况研究初报[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01-7303. [6] 杨汝. 贵州省黄精病害发生情况调查及叶斑病的初步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08. [7] 杨永恒,毕研文,宫俊华.50%退菌特等防治泰山黄精叶斑病试验研究[J].北京农业,2008(5):27-30. [8] 田启建,赵致.贵州黄精GAP试验示范基地病虫害防治策略[C]//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6. [9] 吴依婷,姚传威,邓波侠.黄精根腐病分离菌及其拮抗内生细菌的鉴定[J].浙江农业学报,2018,30(12):2087-2093. [10] 韩凤,李巧玲,韩如刚.渝产多花黄精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J].分子植物育种,2019(9):3693-3698. [11] 杨林毅,陈泽历,赖清玉,等.滇黄精腐皮镰刀菌的分离鉴定[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3):65-67. [12] 桑维钧,宋宝安,练启仙.黄精炭疽病病原鉴定及药剂筛选[J].植物保护,2006,32(3):91-93. [13] 刘殿辉,姜殿勤,冯文.东北黄精药用价值与栽培技术[J].防护林科技,2004(6):73-74. [14] 张欣,李修炼,梁宗锁.不同环境温度下大草蛉对黄精主要害虫二斑叶螨的控害潜能评估[J].环境昆虫学报,2012,34(2):214-219. [15] 孙世伟,刘爱勤,桑利伟.5种杀螨剂对黄精二斑叶螨防治试验[J].西南农业学报,2009,22(3):655-658.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