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付学鹏,吴凤芝,吴瑕,等.间套作改善作物矿质营养的机理研究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6,22(2):525-535. [2] 李永刚,王丽艳,张思奇,等.玉米连作障碍主要因子对苗期玉米生长影响的初步分析[J].东北农业科学,2017,42(2):27-31. [3] 赵笃勤,刘淑慧,赵凯超.玉米—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20,29(8):1159-1166. [4] 韩健. AquaCrop模型在晋中盆地玉米栽培研究中的应用[D].太原:山西大学,2012. [5] 赵笃勤,刘淑慧,赵凯超.玉米—大豆间作和减量施氮对玉米生长、产量及土壤硝态氮含量的影响[J].西北农业学报,2020,29(8):1159-1166. [6] 叶照春,何永福,陆德清,等.玉米不同密度下间作大豆控草效果及对产量的影响[J].杂草科学,2015,33(4):1-4. [7] 张东升. 风沙半干旱区玉米/花生间作光能高效捕获和利用[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18. [8] 程玉柱,李龙,周琴,等.玉米/大豆不同配置下的玉米生长和产量形成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6,39(1):34-39. [9] 刘颖,王建国,郭峰,等.玉米花生间作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20,42(6):994-1001. [10] 左元梅,陈清,张福锁.利用14C示踪研究玉米/花生间作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花生铁营养影响的机制[J].核农学报,2004, 18(1):43-46.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