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韩秉进,潘相文,金剑,等.大豆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大豆科学,2008,27(1):67-73. [2] 张海燕,焦碧婵,李贵全.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数量性状关系的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06,34(2):27-29. [3] 石惠,许海涛.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2):29-31. [4] 郝瑞莲. 夏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大豆通报,2002(2):11-12. [5] 王秋玲,郭凌云,刘艳,等.夏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2,30(1):26-27. [6] 程亮. 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09(8):28-29. [7] 陈学珍,谢皓,李欣,等.夏播大豆生育期结构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分子植物育种,2004,2(2):247-252. [8] 刘歆,杨芳,邓军波,等.江汉平原大豆品系表型分析及综合评价[J].作物杂志,2021(5):57-63. [9] 汪宝卿,张礼凤,慈敦伟,等.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J].大豆科学,2010,29(2):255-259. [10] 申忠宝,王建丽,潘多锋,等.大豆单株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3):75-77. [11] 静广利. 株高与小区产量及其他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J].农业与技术,2006,26(3):67-68. |
No related articles found! |
|